作者:二两牛一爷【迈道原创】
(相关资料图)
蓝色多瑙河音乐:WienerJohannStraussOrchester;JohannStraussJr.-金色大厅中的施特劳斯
01迫在眉睫的抚慰:劫后余生今天,中国的2023来了——在新冠疫情的第四个年头,在“阳过”劫后余生的庆幸中,在“复阳”惴惴不安的担忧中。今晚,世界的2023来了。北京时间18时,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即将华丽启幕,如期盛大迎接新年到来。此时,富丽堂皇的维也纳金色大厅已被被鲜花装点得春光明媚。届时,100多个国家地区的媒体通过视听直播,为全球预计数以亿计的乐迷带来现场盛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与其说是一场视听盛宴,不如说是一场辞旧迎新的华美仪式:当施特劳斯家族的乐曲响彻金色大厅时,属于全世界音乐爱好者的新年才真正来临。奥地利的指挥家弗朗茨·威尔瑟-莫斯特将第三次执棒新年音乐会。已经公之于众的节目单上,今年的曲目编排充满了新鲜感和开放性,是“近几年对传统颠覆得最为彻底的一次”。有人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称为“人类精神世界的世外桃源”。是的,作为人类心灵的抚慰剂,金色大厅里的《春之声圆舞曲》是大地回春,是冰雪消融;而《在克拉普芬森林法兰西波尔卡》的演奏中,勃勃生机的世界仿佛就在眼底。对于平民百姓,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恒久魅力则是:她让你确信,生活不止是眼前的伤痛与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还有爱与欢乐、梦想与希望。02空无一人的金色大厅“充满信心的信号”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已经成为一个维也纳、乃至全球的标志性盛会,每年有十几万人抢购这个仅有2000座位的音乐空间,就算是你提前一年预定,空手而归也会是大概率的结果。令人难过的是,2021年,“空手而归”竟然成了所有“维新”迷们盼来的结果——因为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2021年的新年音乐会,第一次没有现场观众。
那一年,当《蓝色多瑙河》第一个音响起的时候,没有掌声打断音乐,没有指挥转身对观众的祝福,没有令全场开怀大笑的噱头,有的只是金色大厅为艺术家们适时的送上“数码掌声”。。。然而,面对着空荡荡的金色大厅,年已八十、第六次执棒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意大利指挥家卡尔多·穆蒂,深情地隔空告白全球观众:"这里有音乐的起源,也充满着历史观感。。。我们在这里要传达的是一种充满信心的信号"。。。人类社会越是面临危机和灾难,作为文明结晶和文化瑰宝的音乐越是不应缺席。应该说,那一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最令人动容的是极强的仪式感和使命感——当全球笼罩在疫情肆虐阴影中的历史时刻,回荡在金色大厅里旋律更像是一种宣示和承诺:只要我们还在,新年音乐会就必须照常进行;病毒可以暂时将我们隔离,但音乐会将一如既往地把爱和温暖传递给世界上每一个需要的人...那一年,据说全球有超过一亿观众收看了直播,创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观众之最。2021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再次让人确信:音乐可以是热烈的爱意,可以清凉的慰藉,可以是灵魂的对白,更可以是意志的砥砺。03原来是纳粹创意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成立于1842年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是全球备受崇敬的优秀乐团之一,在古典音乐艺术领域深耕180余年。“新年音乐会展示的是人类最文明、最欢快、最明亮的一面,而高雅、轻松、豪华、热烈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最大特点。”然而,在历史的投影中,这个乐团也有令人不齿的污点。1939年12月31日,第一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拉开帷幕。时任维也纳爱乐乐团指挥的克莱门斯·克劳斯,坚持全部选用自己挚爱的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不料,克劳斯在成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开创者的同时,也为自己贴上了另一个标签:维也纳爱乐乐团“黑历史”的书写者——事实上,新年音乐会是在纳粹政权示意下创办的。2013年,奥利地历史学家奥利维亚·拉特科布在对乐团档案进行调查与整理后对外公布: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起源于纳粹时期,第一届音乐会主办方为维也纳爱乐乐团和“第三帝国广电总局”。
1939年,第一场新年音乐会前的四个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成千上万的士兵和平民倒下,数十万波兰人被俘。那时,奥地利已经被德国占领,纳粹党掌权。举办新年音乐会的动机,其实是为了美化吞并奥地利的行为,转移民众对战争的注意力,并试图给维也纳这个沦陷的城市涂上乐观、阳光、欢快的迷彩。更糟糕的是,维也纳爱乐乐团内部不乏法西斯的支持者——乐团超过一半的音乐家加入了纳粹,15名犹太裔乐手被同伴送进了集中营,其中7人没能看到二战的胜利。最打脸的是,纳粹确定以施特劳斯的作品为主打宣传品后,发现施特劳斯的曾祖父是受洗的犹太人。纳粹不得不努力掩盖这个事实,伪造了古老的教堂记载。二战结束后,新年音乐会抛弃阴影,以“保持专业的严谨标准、坚守艺术家的诚实正直、向世人宣扬音乐的仁爱精神”真正回到了音乐本身,成为团结与和平的象征,重新赢得世界的尊重。04哪儿有什么《蓝色的多瑙河》!“它被誉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它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保留曲目,它自问世之始历经150年却仍旧长盛不衰。它诞生于战争,又在一次次的战争中被传唱,现在却成了美好、安宁以及祥和的象征——它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名的一曲华尔兹,《蓝色的多瑙河》。”
许多人会认为,小约翰·施特劳斯想用这首曲子向多瑙河倾述爱的宣言,但事实恰恰相反。如果说圆舞曲之王对当年的多瑙河有什么感情的话,那只能是恨多于爱——在他的记忆里,多瑙河经常决堤,河水泛滥、沼泽遍布。“每当冰雪融化,洪水就会通过窗户流进家里房间,他不得不连夜和父母仓皇搬出。”可就是带着这样的记忆,1867年,他创作出了《蓝色的多瑙河》。那年他42岁,这首可谓世纪之作的不朽旋律,成为他一生中最伟大的音乐成就。
“是魔鬼写出了这首曲子”?当然不是。1865年,维也纳男声合唱团总监荷贝克邀请小施特劳斯创作一首合唱作品。当时的小施特劳斯已是维也纳小资产圈子里红得发紫的作曲人,相对于合唱作品,轻歌剧和舞会音乐更能挣钱,也更能提升自己的专业名望。可就在第二年,当时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对普鲁士的战争中惨败,经济面临崩溃、国民陷入绝望,不可一世的奥匈帝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触景生情,小施特劳斯的责任感被触发。他迅速从奥匈诗人卡尔·贝克著名的诗句中找到灵感,于是“多瑙河呀,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变成了深情而优美的乐曲《蓝色的多瑙河》...于是,他成了荷贝克一年前被“遗忘”邀约的热烈回应。虽然填词的《蓝色的多瑙河》经历了短暂的冷遇,但乐曲《蓝色的多瑙河》很快引发狂潮。1867年,乐曲首演立即引爆乐坛,成为巴黎、纽约、伦敦等世界主要音乐会争相上演的必备作品。出版商因为收到的《蓝色的多瑙河》钢琴谱订单太多,不得不同时制作了一百块印刷铜板(最多可印刷一百万份乐谱)。很多订单甚至来自遥远的澳大利亚、非洲以及南美地区。
1945年,《蓝色的多瑙河》首次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演便一发不可收拾。在之后的十余年间,它与《拉德茨基进行曲》一道成了返场曲目的常客。1958年,《蓝色的多瑙河》被正式确立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固定返场曲目。有趣的是,盛名之下,关于多瑙河的蓝色一直争论不休。直至1935年的一项调查确认,维也纳附近的多瑙河每年有6天是棕色的,55天是泥黄色的,其余的日子里分别呈现不同差异的绿色,唯独从来没有蓝色...05大师们让年迈的施特劳斯舞蹈着前进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创建者克莱门斯·克劳斯,在成功指挥了13场新年音乐会后,于1954年5月去世。一时间,爱乐乐团失去主心骨,音乐爱好者们无法想象哪一位指挥家能承担如此重任,胜过克莱门斯·克劳斯。
第二年,1955年1月1日,一位一生从未指挥过的音乐家站在了金色大厅的指挥台上——乐团小提琴手威利·博斯科夫斯基,这个“救火队员”脱颖而出、一鸣惊人。他激情四射的活力、耳目一新的魅力、独树一帜的魄力,让他指挥棒下的波尔卡舞曲、华尔兹舞曲和进行曲把观众不断引向高潮。
博斯科夫斯基在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指挥的宝座上一呆就是25年。这位"站立式的小提琴家"赢得了世界指挥界的交口赞誉。可惜,1980年的新年音乐会前,在经历了一场肾绞痛后,博斯科夫斯基从此永远离开了金色大厅的指挥台。随着博斯科夫斯基的离去,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指挥也变更为客座制。正是这一不得已而为之的重大变化,让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面目一新:在轮流登台的大师指挥棒下,年迈的施特劳斯舞着华尔兹的步伐前进。
1987年,“改制”后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迎来了它的第一任客座指挥——“指挥帝王”卡拉扬。在乐队的环抱中,79岁高龄的卡拉扬少了冷峻多出几分慈祥。卡拉扬麾下的施特劳斯家族圆舞曲,在既往的欢快喜庆中首度呈现出华丽高贵的色彩。
1988和1991,阿巴多两次指挥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被誉为殿堂级的演出。尤其是1991年,他颠覆性地将舒伯特、莫扎特、罗西尼等人的代表作品搬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而不是像往期惯常那样演绎施特劳斯家族的曲目。
1989年,克莱伯在指挥《蓝色多瑙河》前,忽然转身向在座的观众们致以新年的问候,赢得满场掌声,由此成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经典惯例。2001年,哈农库特第一次受邀指挥“维新”,他“逆行”式地选用《拉德茨基进行曲》的原始版本作为开场,没有观众掌声的附和,返璞归真的呈现让这首曲目耳目一新。
2002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气氛无疑是最轻松的。小泽征尔的独特艺术气质和他过人的幽默感,以及在乐团的配合下不断生出“小花样”,为原本庄重的盛会频添出人意料的惊喜。2006年,马里斯·杨松斯将乐队大提琴数量由6把增至8把。最为令人称道的是,马里斯在2012年的再度领衔时引入维也纳童声合唱团,孩子们的歌声让音乐会的喜庆变得的明亮而清澈。2008年,84岁的乔治·普莱特一举打破卡拉扬79岁登台的纪录,成为“维新”指挥台上最年迈的指挥家。
也正是那届新年音乐会,为了呼应北京奥运会,听众欣赏到了老约翰·施特劳斯所作的《中国人加洛普》。在加演的《运动快速波尔卡》中,因为当年要在奥地利举办足球欧锦赛,他不但幽默地以哨声开始,以哨声结束,还在中途向“不听指挥”挥动球迷围巾的乐队首席小提琴家辛克出示黄牌!可以想象,现场气氛热烈至极。2009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自己开创了新纪元:从那一年开始,音乐会在每年都会固定上演一到两位新的作曲家的作品。
2017年,年仅36岁的古斯塔夫·杜达梅尔,以首位“80后”指挥家的身份登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指挥台。正是这个年轻人将芭蕾舞引入金色大厅。当《闲庭信步圆舞曲》响起,一段提前在赫尔墨斯庄园拍摄的芭蕾舞同时出现在屏幕上。古斯塔夫这一创意简直是神来之笔,美不胜收,妙不可言。06中国人新希望与新启始的新标志1987年,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引进播放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实况录像。
这一年恰好是由国人较为熟知的大师卡拉扬指挥。当最后的《拉德茨基进行曲》旋律响起时,现场观众情不自禁地应和着节拍鼓掌。此时人们看到,慈祥的卡拉扬转过身来,示意观众随着音乐的强弱和节奏一起鼓掌...这一幕是极其震撼人心的。由此,貌似深奥而严肃西方古典乐成为治愈人们现实生活伤痛的良药。而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新希望与新启始的新标志...07“死亡之城”的不屈之音将在哪里重演?遗憾的是,几天前,俄罗斯官方宣布:取消转播2023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而作为传统的新年礼物,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俄罗斯已经传承了21年。不知道失望中的俄罗斯人是否记得,80年前,二战炮火中的列宁格勒曾上演一场动人心魄令人骄傲的音乐会。纳粹三年围城,饥寒交迫的列宁格勒城被活生生“困死”的人,远远超过与德军交火中的战死者。誓死抵抗侵略的苏联平民中,有一位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在“死亡之城”的冰雪中创作下了后来的传世名作——C大调第七交响曲。
这个战斗民族决定举行一场隆重的“音乐会”,让第七交响曲宁死不屈、不可战胜的声音响彻列宁格勒。运送总谱的飞机降落在列宁格勒城内时,已是弹痕密布、千疮百孔。全城幸存的28位乐手,只有一人是自己走到报名地的——剩下的需要搀扶或者借助拐杖才能行动。不得已,苏军从军中紧急抽调了几十名会演奏乐器的士兵。乐团的第一次的排练仅仅持续了15分钟。他们实在太虚弱了。他们拿乐器的手一直在哆嗦。终于,在1942年的8月9日,在废墟上的列宁格勒音乐厅,在德军三面围困中,这首献给这座不屈城市的交响曲悲壮成行。
这一天,一个德军军官在日记中写下道——“我们犯了一个错误,这样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让人泪目的是,五年后,解放了的列宁格勒政府打算召集当年80参演者,重现那次“伟大的演出”,并深情地计划,如果当年的乐手已经不在人世,就往他/她原先乐队的位置放一束致敬的鲜花...结果,所有乐手的位置上,鲜花一束接着一束...他们已经全部为国捐躯。80年后的今天,2023年元旦,一场俄乌战争正在焦灼持续。作为当年的同胞和战友,这一次,不知那首悲怆的《C大调第七交响曲》将在哪一边响起...
2023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节目单上半场演奏的曲目1、爱德华·施特劳斯《与谁共舞?》快速波尔卡,作品2512、约瑟夫·施特劳斯《英雄的诗歌》华尔兹,作品873、约翰·施特劳斯二世《吉普赛男爵》方阵舞,作品4224、卡尔·迈克尔·齐雷尔《在一个安静的夜晚》圆舞曲,作品4885、约翰·施特劳斯二世《快过来》快速波尔卡,作品386下半场演奏的曲目1、弗朗茨·冯·苏佩轻歌剧《伊莎贝拉》序曲2、约瑟夫·施特劳斯《爱的珍珠》华尔兹,作品393、约瑟夫·施特劳斯《安吉丽卡·波尔卡》法国波尔卡,作品1234、爱德华·施特劳斯《远走高飞》快速波尔卡,作品73,伴舞:维也纳国家芭蕾舞团5、约瑟夫·施特劳斯《愉快的勇气》法国波尔卡,作品2816、约瑟夫·施特劳斯《永远》快速波尔卡,作品1937、约瑟夫·施特劳斯《金翅雀》圆舞曲,作品1148、小约瑟夫·海尔斯伯格选自芭蕾舞《精益求精》中的《钟声》9、约瑟夫·施特劳斯《乐团幻想/快板幻想曲》10、约瑟夫·施特劳斯《水彩画》华尔兹,作品258返场曲目1、约翰·施特劳斯《强盗》快速波尔卡,作品378号2、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作品314号3、老约翰·施特劳斯《拉德茨基进行曲》,作品228号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