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卷卷的黑人烫,29岁的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2020级博士生黄博,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说唱歌手”,很难将其和甲骨文联系在一起。
距今3000多年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目前存世的16万片甲骨中,碎片占到90%以上。将散落各处的甲骨文碎片信息重新拼接在一起,被称之为“缀合”,堪称冷门“绝学”。
(资料图片)
“绝学”不绝。“现在有更多年轻人愿意研究古文字,我不担心后学无人。”研究中心研究员蒋玉斌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缀合,经常要靠脑补】
一片是收藏于日本东京的甲骨,另一片是收藏于中国台北的甲骨,通过缀合,蒋玉斌将其重归于“合璧”。
有意思的是,这里出现了一个新的甲骨文——一只抓着鼓槌的手正在敲鼓。这个鼓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被悬挂在了空中,这说明商代或更早,就有悬鼓了。
和大家想象的不一样,由于现存甲骨都必须妥善保存,研究者接触实物的机会很少,缀合并不是拿着真实的甲骨碎片来“拼图”,一般只能凭借着拓片及实物照片。
龟甲和牛肩胛骨标本。黄海华 摄
“缀合,经常要靠脑补。”蒋玉斌说,要将散落在不同地方的甲骨信息形成关联。看得多了,在头脑里形成数据库,就变得敏感了。在研究人员的案头,经常放着龟甲和牛肩胛骨标本,为的是对它们的形态了然于胸。
【缀合,就像在破案】
“知道我和甲骨文打交道,大家第一反应是觉得好酷。”26岁的2022级博士生程名卉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她从小学习篆刻和书法,逐渐对古文字感兴趣,对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更是“心向往之”。尽管古文字学比较冷门,但她却甘之如饴。
缀合,就像在破案。如何判断缀合成功?除了甲骨的形状严丝合缝,纹路相同,字体、风格、叙事内容也必须契合。
这些研究甲骨的年轻人,早就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就以分辨甲骨真品和赝品来说,有骨头和文字都是假的;有骨头是真的,但文字是假的;有骨头和一部分文字是真的,但另一部分文字是假的……要在细微处找到破绽,他们甚至仅看一眼就知道其真假。
程名卉以两片能缀合的伪刻甲骨为例,其折痕相合,就连作伪的字体也风格一致。“当时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甲骨,甲骨学家董作宾先生先发表了摹本,但错摹了一个字,不小心造成了一个不存在的甲骨文。作伪者不明就里,把错字也刻上去了。”“这就像是抄别人的作业,但把错误答案也抄过去了。”蒋玉斌补充道。
缀合,并不是单纯的“拼图”。“许多断片残辞,分离去看,没有多少意义可说,经过缀合,顿生光怪,珍贵重要的内容得以显现。”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在青年时代也做过甲骨缀合,这是他的经验之谈。
前人研究发现,甲骨文中的“小刈臣”,是管理刈获也就是收割的小臣,主要负责割除草木及农作物的收割等。通过一组缀合,2019级博士生杨熠发现,在“小”和“刈臣”之间,还有一个“百”字。“百”是概数,表示数量多。这一发现有助于了解这一职官的含义及其职权范围,丰富了对商代社会生活的认识。
【缀合,是一项基础工作】
“一片甲骨碎成很多片,有的还散落到海外,通过缀合可以让它们重新团聚。想知道它是否还有亲人,不妨来我们的库看看。”黄博的话里充满感性。
他所说的“库”,正是两个月前正式上线的“缀玉联珠”甲骨缀合信息库,由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师生共同打造,致力于整合甲骨缀合信息,将缀合情况、出处、缀合者等信息汇于一处,冀为学界提供查检之便。目前,库内共有缀合信息6400余条,并将持续更新。
“这个数据库最大的优势就是开放,大家都可以拿来使用,还能有效避免重复缀合的情形。”据介绍,该缀合信息库内置交流反馈功能,短短2个月已有25万余次访问量,共收到70余条专家学者的反馈意见。
缀合,是一项基础工作。甲骨文是探寻商周文化的第一手材料,文字的背后,是历史和文化。追寻,这才刚刚开始……
相关链接:“缀玉联珠”甲骨缀合信息库——
http://www.fdgwz.org.cn/zhuihelab/home
栏目主编:徐瑞哲
本文作者:黄海华
题图来源:黄博、杨熠、程名卉。吴睿涵 摄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