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昨天聊贵州“村BA”的过程中,一个表达在评论区引起了非常激烈的讨论,都干出了200条评论回复。
说白了就是一个话题的讨论:“我们到底是不是体育大国?”
这篇推送,来聊聊我个人的看法。
【资料图】
“什么才是体育大国?”
不像我们做数学题有标准答案,并没有一个标准化的定义,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兄弟们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或者看法。
你可以觉得,在奥运金牌榜上名列前茅,我们就是体育大国,毕竟奥运会是最大的体育赛事,这可以成为衡量的标准之一。
另外,从官方的表达来说,我们的目标是“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这都能说明问题。
但是,帝哥有不一样的理解。
一直都说的一个概念是:体育是一种文化,体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所以我觉得,衡量是不是体育大国的一个标志是:体育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的占比。
你不能简单地说,从体育人数上来看算得上体育大国,因为我们本身人口基数就大(体育从业人员基数大国)。
这就好比GDP的总量不应该拿来衡量国家发展水平,如果是人均更能体现。
单位人口从事体育运动的人数比例越高,体育就越普及。
回看我们自己,中国青少年参与基础体育教育的比例是多少?一周的运动时间是多少?
学校层面,主旋律是学习,社会层面,主旋律是搞钱。
你的学校,一周几节体育课?
你作为打工人,一周的运动时间是?
影响你不去参加运动的因素会有很多:老师和家长不给、老婆不允许,没有体育场地、工作太累...
总结来说那就是,大多人的生活里,根本没有体育。
世界杯的时候,贺炜老师的一段话挺触动我的:
“如果您曾经乘飞机掠过巴黎的上空,您会发现最醒目的不是塞纳河、卢浮宫、凯旋门和圣母院,甚至也不是高耸的艾菲尔铁塔,您一定会为星罗棋布、遍地开花的足球场所惊叹,这才是法国足球的力量所在。”
我们呢?对体育参与度和平均支出,在日常生活中占比还很低,体育基因仍需培育。
就拿学校体育来说,我们的体育和教育是分离的。
但在那些体育发展得好的国家,体育就是教育的一部分,真正做到了以体育人。
帝哥最近做的小栏目叫《逐刻视界观》。
最近有和一位在日本生活的粉丝兄弟聊天,那个国家对于体育的重视度,全民的参与度,就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更详细的推文最近会发)
另外一点,去看看现在的网络上的那些评价:
很少看到对体育本身的欣赏和体育教育的传递,以及对体育人的尊重。
为何这么说?
在中国,绝大多人只喜欢冠军、只喜欢第一,而不是体育本身。
如果你拿第二,那都不行,照样被网曝,从李宁到刘翔,苏炳添...见过有太多的运动员,遭受过或者正在遭受网络暴力。
尊重体育,不只是尊重夺冠带来的荣誉感,也不只是尊重那些争金夺银的运动员。
那些没有拿到金牌的运动员,他退役后的生活能否得到很好的保障?
那些在基层里默默上课的体育老师,能不能不是老“被生病”?
那些怀揣着梦想的体育生们,能不能不被歧视或者嘲笑?
在这些方面,我们国家做得还是不够好。
回到开头,如果只看奥运会奖牌数,我的理解是,我们是体育金牌大国。
早在15年前的北京奥运会上,我们就是金牌数第一,如果是这个标准的话,早就是体育大国和强国了。
但是,如果你细看我们夺金的项目,越是小众冷门的项目,我们优势越大。
原因很简单,我们更能集中资源。
不管什么领域,什么项目,拿金牌我们都高兴。但是,中国有几个人从事跳水、举重、射击,这些我们的优势运动?
比如跳水项目的运动员,都是从小选出来做专门训练准拿奖牌的。
如果了解中国体育的话,1995年7月,国家体委制定了《奥运争光计划》。
计划很长,可以集中总结为5个字:小、巧、难、女、少。
啥意思?大力发展小球类运动,灵巧型运动、难度较小的运动、女子项目和国外群众基础较少的项目。
从结果看,这个计划的出炉,的确让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奥运会上拿了很多金牌。
比如跳水,成为了梦之队,不拿金牌才是新闻。
但在我的认知里,跳水拿100块金牌,体操拿200块金牌,都证明不了中国是体育大国,因为那代表不了大众体育的水准。
所以,国家体育总局最近就提出了,要振兴足篮排三大球,毕竟那才是受众参与度高、影响力大的项目。
振兴,不只看国家队层面也就是金字塔尖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大众体育的发展,就拿篮球来说,多建一些免费开放的篮球场吧...
逐刻广东行,我感受到了东莞、佛山等地浓厚的篮球氛围。
如果各个地方都能做到村村有球场、村村有比赛,各个年龄层有着完备的赛事体系,群众热爱,政府也支持...
我觉得,那才是向体育大国迈进的一大步。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